痉挛性脑瘫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时事开讲第69期不屈灵魂闪耀时钱江晚报
TUhjnbcbe - 2024/3/10 18:29:00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郭闻

据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

●在近日落幕的第16届残奥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以96金60银51铜的成绩雄踞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这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连续第五次位列夏季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双第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9月5日向第16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致贺电。贺电说:你们勇于超越、奋勇争先,圆满完成参赛任务,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我国残疾人运动员挑战极限、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生动体现了我国残疾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你们的精彩表现为广大残疾人树立了榜样,为残奥事业增了彩,为祖国争了光。

残奥会现场。视觉中国供图

1

白露已过,火热的夏天过去了。

然而这个夏天却因有了奥运会和残奥会,而使“不屈”火焰不灭,它根植于我们的思想和精神,陪伴着我们走过发展史上的坎坷和艰难,如今正陪伴着我们行走在还没有平息的抗疫之路上。

这种不屈,便是残奥会最深层的主题,也是此次“时事开讲”我们想与同学们一起探究的话题。

对于残疾人,我们总在说善待、帮助、平等。但有时候哪怕是心存善意,我们看待他们的眼神,多少带着怜悯。而这,恰恰是很多残疾人所不愿面对的,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平等,是平常心以待。

最近,苏炳添发微博说:大家都叫我苏神,我心目中也有一个苏神。他叫苏桦伟。很高兴有人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同样的金牌,残疾人运动员值得更多喝彩。

《妈妈的神奇小子》剧照

这位苏桦伟是一位残疾人运动员,是曾被医生告知“可能无法行走”的脑瘫患儿,但在妈妈的支持下,他通过艰苦训练,成为一名短跑运动员,参加了4届残奥会,拿下6金3银3铜,创下的男子、米T36级残疾人世界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苏桦伟的故事被拍成了励志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9月4日上映。影片中有一个关于“尊重和平等”的片段,说出了许多残疾人的心声——

一位小店老板想免费送苏桦伟一瓶可乐。苏妈妈拒绝了:“为什么你要请他喝?你怎么不请那些正常的孩子喝呢?”小店老板是好意。但苏妈深知,对于苏桦伟而言,更需要的是尊重。

苏桦伟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继续去冲的原因。跟我的命一样,我就是要从后面追上来。”身体的障碍,也许能将人束缚住,但内心的不服输,会加快向前的脚步。

所以,残奥会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告诉世人,他们需要同情,而是要告诉大家:世界上12亿残障人士,拥有着和正常人一样的强健心灵、进取精神,甚至拥有比常人更坚韧的毅力。

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

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也正是残奥会举办的初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士兵和平民由于战争造成了残疾,为了康复,也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重树生活信心,英国的一名运动康复医生路德维希·古德曼爵士,在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当天,组织了第一个总计16人参与的残疾人射箭比赛。

12年后,年,第一届残奥会在罗马举行,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名运动员参加,而后便形成了四年一届的传统并且延续至今。年,首届冬季残奥会在瑞典顺利举行。

正如人们所说:奥运会选拔出的,是人类最健壮的体魄;残奥会比拼的,是人类最不屈的灵*。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全是业余选手。赛场上,他们是代表着国家荣誉的运动员,赛后,他们是工人、农民、学生、公务员……

看着残奥会上那些奋力拼搏的身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比大多数正常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为他们的胸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2

东京残奥会比赛现场视觉中国供图

2

这不屈的火焰,在残奥会上绽放得特别耀眼。

先说说两个小故事:一蹲、一挂。

“一蹲”出自女子50米蝶泳S5级金牌得主卢冬。领奖台上,卢冬主动蹲下,与坐着轮椅的亚*和季*合影。这一刻,成为本届残奥会最美瞬间之一。网友看完视频炸了,纷纷评论“尊重对手,尊重自己”,“温柔而美好,强大有力量”,“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温柔、谦逊、努力”。

打动人的,不是卢冬的金牌,而是她对待别人的态度:世界以痛吻我,我愿报之以歌。

残疾并没有让卢冬因命运的不公而心有怨怼,却放大了她心底的善良与乐观。拥有最能吃苦拼命的干劲,也拥有最平常而温和的心境。生活中的她更积极和乐观,除了没有双臂,她与普通女孩没什么区别,化妆、弹琴、书法、做饭……都不在话下。

正如她在与网友交流时强调的那样:“我们并不特别,我们也爱吃、爱玩、爱闹,当你们把我们看作人群中普通的一个,分割彼此的屏障才能被打破。”

游泳男子米个人混合泳SM6级季*贾红光,则演绎了让人动容的“一挂”。同样是在领奖台,贾红光用仅存的半截右臂一点一点地挪动托盘中的奖牌,要亲手戴上属于自己的“荣誉勋章”。倔强而坚毅的模样,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

这个山东汉子,身上总是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国家队训练时,很多队友都不敢相信他21岁才开始练习游泳。

生活总有磨难,但这并不能阻碍生活的强者把勋章挂在胸前的坚定力量。

许多参加残奥会的运动员,都像卢冬与贾红光一样,开始训练的时间很晚,先天的身体条件并不好,要想获得好成绩,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王睿,乒乓球女子团体TT6-8级比赛冠*成员,这位8年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在废墟下被掩埋十多个小时后获救,但是失去了右腿。9年,她鼓起勇气走进了成都市残疾人乒乓球队。那年她16岁,她深知自己基本功不扎实,就拼命加大训练量,每天的训练时长都在8小时以上,摔倒成为家常便饭,“打球的时候,我常常忘记自己的残疾。抢球就像一种本能,不试试怎么知道够不够得着呢?”

不接受命运的摆布,奋勇“挥拍”,便能挥出精彩的人生。

3

我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残疾人这种深埋于心底的火焰的?

这必须要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偶像——张海迪。她是那个时代的偶像,全民的偶像。

年,张海迪在山东聊城家中学习。刘全聚/摄

同学们,你们一定从书本上、爸妈的讲述中,了解过她。

张海迪说:我的人生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你们的父母,很可能曾经将它抄写在笔记本上,在失意迷茫时,一次次地凝视,并从中汲取力量。

那时候,没有人在意张海迪是位高位截瘫的人,人们触目所及的是她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是她自学了中医和针炙,成为小有名气的医生,是她自学了英语翻译出版书籍,成为翻译家,是她写了许多文章,成为作协会员……

她所做的这一切,是一个健全的正常人都难以达到的成就。

邓小平同志得知她的事迹后也十分感佩,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张海迪成为一种中国力量,激励了一代人走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也是中国起飞的年代。

“向张海迪学习”的标语,挂在热火朝天的大楼脚手架上,刻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大地上,也烙在人们的心底。

因为她的身上,蕴含着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最需要的自强不息、奋斗不已的精神,我们称之为“海迪精神”,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锻造都弥足珍贵。

4

这次残奥会上中国所得的奖牌数,被称为“断层式第一”。有外国媒体和网友问,为什么中国残奥运动员能够获得那么多奖牌?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说:“最重要的是30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在康复、教育、文化、体育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年,中国首次参加残奥会,当时只派出了24名队员参加,拿了2枚金牌,在参赛国里排名第23。

夺得中国历史上第一枚残奥会金牌的是平亚丽。她曾回忆,当时残疾人运动员经费紧张,练完只能吃饼干喝白开水。她练的是跳远,用的沙坑土质不好,总是混着石子,为了不被划伤,她只能去找木工师傅,用香烟换来两麻袋木屑,掺在沙坑里。

那年残奥会上,外国选手的运动轮椅是专门制作的,一个十几万元,轻到一只手就能拿起来。而中国运动员的轮椅,是去北京自行车厂,找工人们用自行车轱辘拼起来的。

这就是中国第一代残疾人运动员经历过的困难,但随着我们经济实力的发展,一切都变好了。

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残疾人共同分享了国家建设的丰硕果实,生存权得到切实保障,个人发展权逐一实现。

近些年以“自强健身工程”和“康复体育关爱工程”为主体的残疾人体育基本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残疾人体育服务和相关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从年开始,中国正式举办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迄今为止已举行了10届,今年10月,西安第11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即将举行……

目睹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亚洲残奥委员会主席马吉德·拉什德表示:“中国彰显了对残疾人关怀的‘国家温度’。”

这次残奥会,中国派出了名运动员参赛,是参加境外残奥会参赛大项最多的一届。参赛运动员跨越了多个年龄段,最大的56岁,最小的仅16岁。

你想奔跑,祖国是你的足;你想飞翔,祖国就是你的翅膀。

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却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普通人,是该被温柔对待的普通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时事开讲第69期不屈灵魂闪耀时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