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儿科王玲主任说孩子走路不稳是怎么回事家长 [复制链接]

1#

很多家长看见自己孩子走路不稳,怀疑自己孩子得了脑瘫,结果都是自己吓唬自己。但真正有脑瘫的孩子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已经有所表现了,虽然大多数孩子被诊断为脑瘫一般都在18-24个月大的时候。但早诊断对预后来说至关重要,所以要关心脑瘫的早期症状。

有些家长问我怎么判断孩子是否是脑瘫儿?

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时需要引起注意/p>

(1)高危儿,如早产或新生儿脑病的婴儿。

(2)未达到运动发育指标,尤其是坐、站或走的延迟。

(3)不对称的运动模式,如出生后数月就有非常喜欢固定使用一侧手的迹象。

(4)异常的肌张力,尤其是痉挛(僵硬)或低张力(松软)。

如果家长怀疑孩子有问题,也不必着急。医院去检查一下。

下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脑瘫儿的康复训练呢?

1、头的控制

可利用俯卧位训练抬头的能力,方法:让孩子趴着,拿一个玩具停在与他的眼睛一般高处,为了让孩子抬头看它,把它一点一点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钟,以饭后10分钟左右最适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让患儿趴在地板上,从背后拉他的衣服帮他转动肩膀翻身;让他趴着,将一条浴巾置于胸前,反浴巾两头提起来,保持只让他手和膝部着地,你一边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进,一边鼓励他;一人帮他移动手臂,另一人帮助交替活动他的脚,帮他用力爬向某一个目标。

3、支撑后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撑下坐起,把它喜欢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坐姿,渐渐减少支撑,最后独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脑瘫儿一只手,诱使他从座位过度到双腿为脆姿,然后再让他站起来。孩子抓住小床栏杆时家长把双手放在他掖下支撑站立,逐渐减少帮助,让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脑瘫儿学走路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移动身体重心,开始拉双手向前走,渐渐过度拉一只手,最后达到自己独走;也可用学步吊带。

6、上下楼梯

开始让患儿一手扶栏杆,一手拉大人手,以维持平衡,逐渐让他脱离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两步一个台阶,上下楼梯。大一点的孩子需鼓励他一步一个台阶两脚交替上下楼梯,可配合音乐进行练习。

7、平衡协调训练

选择无障碍物的场地或房间,在大人的保护下让患儿闭目直行、走脚印、走直线、坐摇马、荡秋千、骑小三轮车、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滚都是练习平衡协调动作的好方法。

8、精细动作训练

主要是训练手与大脑的协调能力,提高患儿的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训练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选择适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长方形逐步过渡到圆形。五六岁时,教患者学习旋拧瓶盖、给玩具上弦、搭积木、握笔写字画图等,为日后上学读书、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础。

现在大家知道怎么给孩子训练了吗?在训练的同时,也会有许多误区。

误区一:“脑瘫”不等于弱智提到“脑瘫”,很多不太懂的人,肯定以为是智力低下。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大部分脑瘫的孩子,只是运动受限,这个概念划分对婴儿是至关重要的。宝宝出生的头两年,是很难判断智力是否正常,这也导致很多父母错过了脑瘫治疗最佳*金期。当然,最严重的脑瘫的确会导致残疾或弱智,包括不能说话和吃饭。而轻度脑瘫的人,看上去几乎和正常人一样,只是在做一些动作时无法完成,比如不能提起一个比较重的水壶,不能自己梳头发,捏不住一个小药片。所以,大家不要狭隘的理解为“脑瘫”只是智力差,有些脑瘫儿智力并不差。

误区二:检查报告无法确诊“脑瘫”核磁共振报告上写了脑部出血,脑部有软化灶,脑部蛋白质损失等,这都不能确诊“脑瘫”。表妹问过一位脑外科主任医师,他说,任何造影诊断,包括超声波、CT、核磁共振等,都不能确诊脑瘫。任何诊断报告,只能告诉我们哪里存在脑部损伤,但它无法预测这个损伤是否会导致脑部发育不良,最终变成脑瘫。脑瘫的确诊,需要看临床表现,也就是宝宝的五大指标: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表达、认知发展、交际能力。

误区三:所谓“脑瘫”宝宝,就是宝宝的部分或所有发育指标都停止发育了。但人的大脑很神奇,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高速发展的时候,如果能及时介入治疗,大脑是有修复可能的。

所以,“脑瘫”的确诊至少要在宝宝两三岁左右,有时检查结果只能证明宝宝是高风险,只能被称为“高危儿”,而不是“脑瘫儿”。

误区四:“脑瘫儿”是无法治好的,如果在宝宝两三岁以后才发现是“脑瘫儿”,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肯定是无法治好的,只能用一些辅助手段来减轻脑瘫带来的痛苦。

但是,对于“高危儿”群体,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早期的干预,特别是尽早开始康复运动,对修复脑损伤是有很大帮助的。美国曾经跟踪过出生时有脑损伤的宝宝,发现早期注重康复的“高危儿”,后来变成“脑瘫”的比例显著降低。

今天就说到这里,各位家长先消化一下。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留言。我会一一回复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