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清华大学录取,却说考砸了人与人的差别 [复制链接]

1#

01

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却说“考砸了”

有人说,学霸的世界我不懂。

此话不假。山东德州的高考生矫欣宇,8月19号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但是接下来的这番话,让网友坐不住了:

“考砸了,只考了分。”

分,被清华大学提前批录取,为什么还说自己考砸了?你这不是让其他学生无地自容吗?

矫欣宇说她的目标是考上北京大学,“但是考砸了,没有上成。”

02

网友以为矫欣宇太傲气,这是黑清华?

有网友称,这小妹妹也太傲气了,她这不是故意黑清华吗?

作为国内顶尖的知名学府清华大学,是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大学。若是被清华录取,高兴还来不及呢。

怎么能说自己考砸了,不小心被清华录取!

但矫欣宇作为艺术类考生,对心目的大学有自己的考量:

清华大学以理科见长,北京大学以文科著称。

这两所大学,虽然都是国内顶尖学府,但在文理科特色和专长,各有不同、各有侧重。

考哪所大学,矫欣宇早有自己的目标和定位。

进入北大,是既定目标,而被清华录取实属意外。所以,说自己考砸了,并非要黑清华,也不是傲气。

03

人与人的差别,首先不是能力,而是目标

无论是学习、健身,还是职场和事业,决定人与人差别的,大多数人恐怕都认为是能力。

他学习好,是他学习能力比我好;

他职场身价高,是他职场能力比我强;

他事业有成,是他各种能力都比我优秀。

这样说,对吗?也对,也不全对。

为什么他人的能力就比你我都强呢?在各方面条件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目标制定往往影响人与人的差距。

试想一下,矫欣宇的目标如果定在一所其他高校,那么被清华录取是不是要偷着笑呢?

而她把目标定为文科见长的北大,被清华录取自然觉得自己考砸了。

有句话说得好,心有大多舞台就有多大。

一个人如果连想都不敢去想,那么他要做成这件事,恐怕就是难上加难了。他自己首先在心理上就已经给自己设下了“不可能”的巨大障碍。

目标,是指明灯,也是开山斧。

有了更远大的目标,才有更精彩的未来。

前几天一个脑瘫少年考出高分的视频刷爆了视频号。

这位脑瘫少年叫姚俊鹏,是安徽芜湖的考生,今年他的总分考到了分,比当地一本录取分数线高出分,这也是很多正常孩子都无法做到。

很显然,脑瘫少年姚俊鹏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他所下的工夫,所流的汗水,以及老师和家长付出的代价,都一定是超过我们想象的。

面对孩子脑瘫,不少父母不说放弃,至少不抱多大期望吧。可姚俊鹏的父母呢?

父母非常乐观开朗,并不把他当成一个异常的孩子,父亲每天背着他去上学。

从姚俊鹏的笑容中也可以看得出,他乐观又向上,在高考过后他写下了八个字:感谢老师,感谢爸妈;

姚俊鹏能取得优异成绩,刻苦和坚韧,无疑是最重要的条件。可是别忘了,还有一个前提——父母的心理预期。

假如说,父母首先把姚俊鹏视为异常的孩子,认为他先天比别人差,不可能和其他孩子一样,那么要取得好成绩根本就不可能。

要知道,从医学上说,脑瘫孩子的智力的确比正常孩子差:

脑瘫(cerebralpalsy),全称脑性瘫痪。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还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脑瘫少年姚俊鹏智力比常人差,却取得优秀成绩,真的离不开父母对他的心里期望。

也就是说,父母心里一直觉得姚俊鹏不比其他孩子差,通过努力照样可以取得好成绩。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期望,才会体现在行动上也能树立相应的目标。

无论刮风下雨,姚俊鹏父母始终坚持带孩子上学;功课和作业也不会偷工减料,即使付出多出常人几倍的努力,也绝不放弃。

这就是心里期望的激励作用。

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期望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

什么意思呢?

一个人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程度,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

也就是说,一个人被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

如前文的矫欣宇和姚俊鹏,一个是目标定在了北大,一个是父母对他的预期超过智力水平,结果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很多时候,就看我们自己敢不敢把目标定得高一点:

我正常能考85分,我的目标就定在95;

我一天能跑10个单子,我的目标就定在20单;

我今年打算挣10万,我的目标就定在20万;

把目标定得高一些,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最大限度激发自己的潜能,拼一把,搏一手。

万一成功了呢?

猜你想看:

1张图告诉你,孩子读很多书背很多名言,为啥写作文还是不会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