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70416/5291113.html一个“神经病妈妈”的两个儿子:一个腿残,一个脑瘫。
文|刘会*
一位是普普通通的农家老人,她叫郭改先,为了抚养别人家的一个弃婴,她被丈夫抛弃;她被子女误解。在此期间,她再次收养了一个脑瘫男婴,因此,她的行为被常人视为“不可理喻”,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又多出了一个别号——神经病妈妈。一位是草根出身的药企大佬,他叫李安平——由其执掌的振东健康产业集团虽然不是慈善机构,却资助了数千名寒门学子梦圆大学。二人所扮演社会角色虽然各有迥异,却因为一个共同的信念成为了人生的挚友。那一次,发生在二人之间的一场的“心灵对白”,确确实实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员。
年过七旬的郭妈妈
郭妈妈稍显腼腆:“李总,您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数以千计,是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李安平急忙打断:“不,我只是出了一点钱,您却挽救了两条命。相比之下,您的行为既令人汗颜,更令人感动。”
郭妈妈沉默少许,终于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李总,我代表路遇向您说声谢谢,是您给了他一个未来。”
李安平挥动了一下大手,声音洪亮地表示:“大姐,路遇最应该感谢的是您,没有生命,何谈未来……”
“没有生命,何谈未来。”李安平总裁短短的八个字眼,再一次打开了郭妈妈记忆的闸门。
一场抉择——她选择了自己的良心
年的一个冬日,寒风凛冽。在医院附近,一个破旧的废纸箱吸引着行人争相围观——废纸箱内,一个新生男婴脸色铁青,啼声凄惨。此情,令人悲恸;此景,引人发指。周边围观者虽然不在少数,但每个人的神情都是那样的无可奈何;每个人的表现都是那样的无动于衷。此时,善良的郭妈妈似乎从天而降,毫不犹豫地将这个小生命抱在了怀中,并脱下自己的外套,将这个小生命裹了个严严实实。
她俯下身子,将这个小生命的脸颊贴在了自己的脸上。此时此刻,小生命冰冷的脸颊使她一下子凉到了心底,她的心里霎那间充满了愤怒和不解。抬头望,用如电似火的目光回敬着众人的“冷漠”和“不仁”。一位年过五旬的大哥似乎明白了她心里的疑虑,终于忍不住开口解释:
“妹子,这个婴儿有残疾。不然早就被人抱走了。”
尔后,在大哥的指点之下,她解开男婴的腿部一看,果不其然,男婴两腿不一,左腿长,右腿短,将来能否走路尚在两可之间。从众人口中得知,之前已经有三位大姐将其抱走,但发现男婴天生残疾之后,又不得不将其送回原处——这一次,她终于明白了众人“望而却步”的理由。眼看着小家伙的呼吸越来越微弱,一种发自母性的怜悯注定了她再也无法将这个小生命弃之不顾。因此,她来不及多想就把小家伙抱回了家里。然而,这个小家伙的到来,却彻底打乱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丈夫坚决不接受这个外来的残疾男婴。
那一夜,天空中下起了大雪,她怀里抱着可怜的小家伙思绪万千——如果听从丈夫的建议,将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弃之不顾,这无疑于自己亲手扼杀了这个可怜的小生命。那时,良心的谴责,将使自己背负一笔终生无法偿还的道德债。何去何从?最终,她选择了良心。同样是在那个大雪飘飞之夜,她给可怜的小家伙起了一个名字——路遇。路遇路遇,路边相遇。一个特殊的名字,镌刻着一段特殊的记忆;一个特殊的名字,镌刻着一世特殊的情缘;也同样是在那个大雪飘飞之夜,她和丈夫之间的矛盾彻底白热化,并最终导致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从此,她和小路遇相依为命,过上了租房居住的浪迹生活。平时她省吃俭用,甚至不惜放弃尊严,向路边的小商铺讨要奶粉。
小路遇长大了
记得那是一个安宁静谧的夜晚,皎洁的月光透过玻璃窗轻轻地飘洒在小路遇熟睡的脸上。毫无睡意的郭妈妈静静地躺在小路遇身边,若有所思。原来,郭妈妈和丈夫本身育有三男一女,儿女们均已长大成人,只有尚未懂事的小孙子成为了她心里唯一的牵挂。根据当地习俗,像她这个年龄段本该享受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然而,一切都因为小路遇的出现彻底改写;一切都因为小路遇的出现化为阴云。
“妈妈……”突然,熟睡的小路遇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睛,一声天底下最暖心的称呼彻底化解了她心里的伤痛——路遇会叫妈妈了。然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转眼即逝,随着路遇的慢慢长大,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将成为她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她彻夜无眠。从那以后,郭妈妈边照顾路遇边打工,生活异常艰辛。
郭妈妈租居的小屋
一次邂逅——她顺服了自己的人性
年,经人介绍,郭妈妈在长治县一雇主家里从事保姆工作,虽然一个月只有四百块钱的工资,但是为了路遇,她仍然不辞劳苦。那是一个秋后的*昏,郭妈妈刚从雇主家里走出,一次意外的“邂逅”使她的生活轨迹再次发生了偏移——在回家的路上,郭妈妈接受了一个外地女子的托养协议,以每月七百元的工资将一个出生三个月大的男婴带回家里抚养。当时,生活窘迫的郭妈妈算了一笔经济账,在别人家里当保姆,一个月工资四百块,除去路遇的生活费用一百块,实际净赚三百块,与保姆工作相比,一个月七百块的工资无疑是一笔“赚大了”的好买卖,因此,她果断地辞掉了保姆工作。
一个月后,细心的郭妈妈发现该男婴表现异常,除了吃奶就是睡觉,脸上没有丝毫的表情,医院一检查,原来该男婴是一个先天性脑瘫患者。郭妈妈立即和托养人联系,不料托养人留下的那个电话号码,竟然是一个无法打通的空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虽然经过公安机关四处寻找,但托养人仍然毫无音讯。无奈,在一老者的建议之下,她只得将小家伙送到福利院抚养。然而,就在送走小家伙的当天夜里,一个意外的梦境却使郭妈妈不寒而栗——小家伙在梦里不停地哭泣,身体日益消瘦,目光更加呆滞。那一夜,被噩梦惊醒之后的郭妈妈倍感焦虑。因此,第二天早上她就赶到了福利院,和工作人员协商之后又把小家伙抱回了家里。那一次,已经懂事的小路遇搂着她热泪盈眶:“妈妈,你做得对,从今以后,他就是我亲弟弟了,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安稳的工作养活您和弟弟。”路遇这句稍显稚嫩的肺腑之言,犹如一支威力无比强心剂,迅速注入了郭妈妈的每一根血管,并飞快扩散至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为此,郭妈妈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两个可怜的小家伙抚养成人。
郭妈妈的脑瘫儿子
一声嘶吼——她吼出了自己的心声
名谚曰:血“浓”于水。但郭妈妈的一言一行,又确确实实地诠释了一种水“洁”于血的世间大爱。
从年算起,毫无血缘关系她和路遇、以及新来的这个脑瘫“儿子”相依相伴,组成了天底下一个最为暖心、最为纯洁的三口之家;也就是从那时起,郭妈妈的生活更加艰辛,既要照顾路遇的生活和学习,更要抚养这个新来的脑瘫“儿子”;也就是从那时起,十几岁路遇仿佛成熟了许多,身残志不残他刻苦研读,终于在年高考中“蟾宫折桂”,被焦作工贸学院顺利录取。
一家三口,相帮相扶
在拿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个上午,郭妈妈的心情既激动又沉重——路遇上大学的学杂费用成了她一道迈不过的坎,正当郭妈妈为此愁眉不展、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位邻家大嫂的指点使她重新燃起了希望。
原来,该大嫂属山西长子县人氏,当她得知郭妈妈的心里苦衷之后,主动向其讲述一个有关振东的故事——长子县姑娘李亚晴,其母亲常年体弱多病,家里全靠父亲种地维持生计,年,父亲又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昂贵的医疗费用使整个家庭入不敷出,外债累累。年,李亚晴以分的优异成绩被山东大学顺利录取。为了筹集学杂费用,其母亲甚至不惜与人下跪。这一令人心酸的消息传到振东之后,总裁李安平指示工作人员主动登门,并资助其顺利地升入了大学。为了更好地资助寒门学子,振东还专门设立了扶贫办,二十多年来已经资助了数千名寒门学子梦圆大学。
这一意外的消息使郭妈妈如获至宝,在当天下午她就急匆匆地赶到了振东。这一次,郭妈妈彻底“豁”出去了,她直接“闯”进了总裁李安平先生的办公室。果不其然,这个下午,李总裁的办公室里上演了“泪花飞扬”的一幕,在场的所有人员都被郭妈妈的故事感动得涕泗横流:
“我可以把路遇养大,但路遇上大学的费用我真的承担不起呀!这副担子太重了,请给路遇一个机会吧!请给路遇一个未来吧!”
郭妈妈这一声歇斯底里的嘶吼,就像是一枚威力无比的重磅炸弹,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李安平总裁当场作出批示——必须资助,马上资助。尔后,他又赠送给了郭妈妈一份特别的厚礼:“大姐,由于路遇的腿疾,导致他将来会遇到很大的就业压力,到那时,你尽可以让他来找我,振东欢迎他。”
这一次,郭妈妈真的哭了——有人说她心如磐石,从不轻易流泪,殊不知,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强使她从不轻易低头。但是这一次,她真的哭了,哭得那样的开心……哭得那样的幸福……
后记:当年9月,在振东的资助之下,路遇终于登上了南下焦作的列车。在列车之上,路遇饱含热泪,提笔写下了一首发自内心的《感慨》:
我虽然命运多舛,
但我的世界并不孤单,
有一个人给予了我崭新的生命,
另一个人又为我谱绘了灿烂的未来!
……
而此时此刻,身在山西长治的郭妈妈也思绪万千,一个无法释怀的感恩情结使她夜不能寐,为此,心灵手巧的她专门绣制了十几双精美的鞋垫——从40至45,每一个脚码、每一种色彩她都绣制了两双。虽然她不清楚李总的脚码,也不了解李总喜欢的色彩,但她坚信,总有一款鞋垫会适合李总所用。
李安平总裁
鞋垫虽小,情谊无价。面对郭大姐送来的那一沓厚厚的鞋垫,李安平总裁心潮澎湃,此时他再一次明白了一个至高的人生哲理,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其标准并不在于他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就如同这位极其普通的农家大姐,虽然她一贫如洗,可因她而产生的社会价值并不能以物质来衡量,更不能以金钱来估算。为此,他对这位品格高尚的农家大姐作出了如是评价:
“她的确美如天使,虽然被生活的重担压得略有驼背,但不修边幅的外形,始终隐饰不了她那颗善良的内心。这就是郭改先——一个感动上*、感动三晋、感动华夏的农家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