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7日讯(全媒体记者朱炎皇通讯员陆凤英)44岁的年龄,智力仅相当于1岁左右。医院眼科门诊的医生接诊了一位“特殊”患者,医护人员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帮她完成了白内障手术,让她重见光明。今日,该院眼科主任邓莉说:“来医院就诊的患者病情各异,情况不同,这要求我们不仅要用专业技术去治愈患者,还要用爱心去关怀他们。”
门诊来了一位“特殊”患者
“哇!呜!啊!啊!”不久前的一天,医院眼科门诊传来一阵哭闹声。只见一位中年女子不顾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劝解,奋力挣扎,急于想从诊室“逃跑”。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旁女子的母亲含泪表示,这位特殊的患者姓*,从小患有脑瘫。今年44岁的她智力仅1岁左右。父母每天都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喂她吃饭、哄她睡觉。平时可以通过手势、表情与女儿进行简单交流。最近,老两口和女儿交流却非常困难,女儿总是愣愣地看着他们,还时不时地揉眼睛,原来她的右眼眼球开始变白,眼睛红肿。
老两口于是带着女儿来到医院眼科就诊。而女儿非常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拒绝医护人员靠近,只会用哭闹来表达情绪。接诊的眼科副主任文雯请科室的同事们一起帮忙,在患者父母的协助下,帮*女士完成了相关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女士右眼晶体全白混浊、并发性白内障,左眼白内障。如何让这位“特殊”的患者能够平安、顺利地度过手术,成了科室全体医护人员面对的首要难题。为了防止好动的*女士从病床上摔下,医护人员将她的病床挪到墙边,将围栏拉起,形成了一个牢固的保护圈。由于家属不能进入手术室,为了避免*女士在陌生的手术室环境内情绪失控,眼科主任邓莉没少想办法:她带领科室团队每天来到病房为她做检查,不厌其烦地挥舞着双手,与她进行简单交流。
渐渐地,*女士熟悉了即将为她做手术的医护人员的声音、相貌,卸下了心理防线,从而较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的术前检查。邓莉将她的手术安排在当天的第一台,给*女士充分的时间来熟悉手术部的护士及麻醉医师,排解恐惧情绪。在这样的精心安排之下,*女士顺利地完成了显微镜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这是奖励你勇敢手术的卡片!”
然而,困难并没有随着手术的完成而结束,术后每隔一小时的常规滴眼药水又成了难题。
术后滴眼药水和术前不一样,滴药后不能碰触手术切口,以免影响术后愈合。普通的患者通过术后健康教育,可以很好地掌握正确的滴眼药水的方法,做到不碰术眼;而这对于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女士来说却非常艰难。
科室的医护人员每次在滴眼药水前,都会来到病房陪她聊会儿天、玩玩游戏,待她开始接受并且回应时,再行滴眼药水,她就会乖乖地仰着头配合。由于术眼需要纱布遮盖24小时,为了避免纱布被轻易扯下,医护人员给*女士的术眼用绷带给包扎了起来。可尽管如此,*女士还是不停地想要扯下蒙在眼前的障碍。科室的医护人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卡片塞到她手里安抚她:“这是奖励你勇敢手术的卡片,只要你乖乖地不扯纱布,明天就可以看到啦!”
术后第二天,当纱布摘下的那一刻,当她发现世界又再次清晰明亮后,*女士露出了甜美的笑容。科室的医护人员都被她的笑容感染,瞬间忘却了这段时间以来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