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颈椎病针刀定位思路和安全操作方法 [复制链接]

1#

概述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针刀治疗有着很好的效果,但临床工作中也经常碰到经久不愈的病例。对于颈椎病的概念和分型多有论述,就不一一赘述。

通过多年的针刀临床应用,我们对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全新的认识,按照新的诊断思路和治疗方法,疑难颈椎病简单化治愈变成现实,并将以往颈椎病的经验性治疗上升到客观性治疗,疗效易复制。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一、机械压迫学说


  该学说通过临床研究[1]和动物实验[2],提出发育性椎管狭窄是造成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骨性压迫是引起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

二、生物力平衡失调学说:


  该学说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切除动物颈部的软组织后,可造成颈椎病,提出颈部软组织缺损是颈椎病发病的原因之一;

三、炎性介质学说:


  该学说提出颈椎病是由于大量炎性介质释放[6][7],自身抗原引起免疫反应所引起[8]。

 笔者认为,上述学说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去研究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强调了人与实验动物的相似性,忽略了人体与动物之间的差异性;强调了骨组织在颈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忽略了软组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外因的致病性,忽略了内因(自我修复、自我代偿)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此我们先复习一下颈部肌肉的解剖

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是有两个头的肌肉,主要功能为稳定、旋转和弯曲头部和颈部。所有主诉头痛的病人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它的两个头是胸骨头和锁骨头。

肌连接:上方至乳突外侧面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下方:胸骨头:胸骨柄前表面锁骨头:锁骨前表面的内1/3。

斜角肌

斜角肌——我们熟悉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疼痛。在反常的呼吸时它还作为不适宜的辅助肌。大部分的人都存在这一肌肉的问题。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

肌连接:前斜角肌:上方,到第3至第6颈椎横突的前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里面。

中斜角肌:上方,到第2至第7颈椎横突后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外面。

后斜角肌:上方,到第5或第6颈椎和第7颈椎横突的后面。下方,到第2肋骨的侧面,有时也可至第3肋骨。

斜方肌——斜方肌覆盖很大区域并有多种功能。它是颈后部重要的肌肉,但也是肩部和背部的肌肉。斜方肌的问题可能引起多种疼痛和不舒适,因为它在上身疼痛和功能障碍中它起重要的作用。对大部分人来说,它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部位。肌连接:上斜方肌:上方和内侧,至上项线、项韧带和颈1到颈5的棘突。下方和外侧,至锁骨外1/3。

中斜方肌:内侧,至第6颈椎到第3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骨肩峰和肩胛冈的上部。

下斜方肌:内侧,至4到12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嵴的内侧端,接近肩胛提肌连接处的下方。相关部位:肩部上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上部至乳突和耳上方至颞部的疼痛,也引起下颌角疼痛。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后部颅底、肩后部和肩胛骨之间疼痛。在中斜方肌的激发点,特别是位于接近肩峰外侧端引起上臂近端外面下至肘部的疼痛。

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头最长肌——头半棘肌

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头最长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头最长肌通常是超负荷使用并常处于紧张状态,并且是头痛主要涉及的肌肉。

肌连接:下方,至第1到第6胸椎的横突(头半棘肌也至第3到第6颈椎)。上方,颈半棘肌至第2到第5颈椎的棘突;头半棘肌至枕骨基底部;头最长肌恰好至头半棘肌的外侧。

头夹肌、颈夹肌

头夹肌、颈夹肌——头夹肌和颈夹肌是转头和伸展颈部的肌肉,与多种头痛有关。

肌连接:下方,至第3颈椎到第6胸椎的棘突。

上方,颈夹肌连接到前两个或前三个颈椎横突的背面。

头夹肌连接到乳突和紧临乳突的枕骨的一小部分。

多裂肌和回旋肌

多裂肌和回旋肌——多裂肌和回旋肌是椎骨间深层的小肌肉,存在于脊柱全长。它的制约作用大于运动作用;在较大肌肉使脊柱弯曲时,它们防止个别的椎骨过度弯曲或旋转而脱位。肌连接(颈椎):上方,第2至第5颈椎。下方,第4至第7颈椎。

多裂肌——多裂肌的下部分从骶骨至腰椎非常强壮而明显。也是人体中最强的肌肉之一。在背下部疼痛的病人,你经常会发现骶骨上的敏感点。肌连接:下方,从骶骨和骶髂韧带,腰椎乳突,胸椎横突和最后4个颈椎的关节突。上方,至所有上方椎骨的棘突,包括枢椎。

回旋肌——回旋肌是三层横突棘肌中最深的一层,主要在胸部。肌连接:下方,自一个椎骨的横突。上方,至上方靠近的2或3个椎骨的棘突根部。

枕骨下肌

枕骨下肌——枕骨下肌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由枕骨下肌形成的三角叫做枕骨下三角,它的肌肉经常与颈后部其他肌肉引起常见的头痛。治疗这些肌肉最好的方法是按压法和伸展法。肌连接:头下斜肌连接前两个颈椎,其余的肌肉连接前两个颈椎和枕骨。

枕下肌群的重要性

枕下肌群位于枕骨的下方,寰、枢椎的后方,头半棘肌的深面,作用于寰枕及寰枢关节,包括头后大、小直肌和头上、下斜肌4肌。头后大直肌呈三角形,起自枢椎棘突,止于下项线的外侧部。头后小直肌亦呈三角形,较小,居内侧,起自寰椎后结节,止于下项线内侧部。两肌作用相同,一侧收缩头转向对侧。头上斜肌起自寰椎横突,斜向内上方,止于枕骨下项线上方的骨面,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对侧并向同侧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后仰。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斜向外上方,止于寰椎横突。一侧收缩使头转向同侧并屈。枕下肌群是使上颈椎后伸的肌肉。

枕下肌群重要的原因:

(一)枕下肌群是全身唯一连接在脊髓被膜上的肌群,当枕下肌群紧张时,会导致脊髓被膜紧张,进而使全身肌肉紧张。因此,枕下肌群的柔软性与全身柔软性有关。因此,长时间伏案的人群由于枕下肌群短缩会引起全身比较紧张和引起颈部疼痛。

(二)枕下肌群紧张容易卡压从其中穿行而过的枕下神经和颈动脉进而引起头痛。

四组小肌肉在防止头部过度前屈以及在头部旋转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长期伏案或低头工作人群中,由于枕下肌群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积累性损伤,即通常所说劳损,因枕下肌群长期受累,可能导致肌肉及肌筋膜结缔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肿胀和硬结,进而引起肌肉痉挛、硬化和粘连,进而卡压枕大神经和颈动脉,使头部发生疼痛。

上颈椎:是指枕骨、第一颈椎、第二颈椎,因其连接之间没有椎间盘结构,且活动方向会与3-7颈椎相反,因此认为它们是上颈椎

 第一颈椎段:

主要关联头、耳、鼻、喉、脸等。如发生障碍,易患头痛、失眠、视力下降、记
  
  
  
  
  忆减退、眩晕、高血压和面瘫等症。

第二颈椎段:主要关联耳、鼻、喉、舌、声带、口等。如发生障碍,易患昏眩、偏头痛、耳鸣、胸闷、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窦炎、过敏、失声等症。

第三颈椎段:主要关联咽、颊、肩、横膈等。如发生障碍,易患咽喉炎、咽喉部异物感、牙痛、颈肩酸痛、呼吸困难、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症。

第四颈椎段:主要关联颈部肌肉、咽、臂等。如发生障碍,易患肩酸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甲状腺功能亢进、胸闷、呃逆(打呃)等症。

第五颈椎段:主要关联手肘、食道、气管、横膈膜、心脏等。如发生障碍,易患气管炎、咽喉炎、哮喘、手臂酸痛、心动过速或过缓等症。

第六颈椎段:主要关联甲状腺、食道、气管、心肺、上肢等。如发生障碍,易患上臂或手腕痛、甲状腺炎、低血压、心律失常、五十肩、大拇指酸麻痛等症。

第七颈椎段:主要关联甲状腺、食管、气管、心肺、肱肌等。如发生障碍,易患甲状腺炎、低血压、心律失常、手臂外侧、中指、肱肌、无名指酸麻痛等症。

横突定位的体表标志

颞骨乳突下一横指为第一颈椎横突。

横突间距为1.5-1.8cm。

颈浅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界处向后0.5cm左右为第4颈椎横突尖。

颈部治疗侧方入路法可直接找到横突尖部,并可同时治疗前结节、后结节及关节突。侧方入路时,可摸到三个骨性突起,前、后结节为单个的明显骨突,关节突外侧缘为一纵行骨嵴。在横突部位治疗时,针刀切割应不离开骨面,深度不宜超过0.5cm,不宜在横突尖的上下方铲切,以免误伤脊神经或过深后伤及椎动脉。由于针刀疗法是直接深入到病变部位进行松解治疗,从根本上解决了肌肉等组织的慢性损伤后的粘连挛缩,也就是从根本解决了神经的卡压。

全新版正品汉章牌小针刀全面推出

医院本着服务针刀人、誓推针刀业、传承汉章志的中心思想,通过近两年的时间苦心研制,现强劲推出适用于当下针刀人的汉章牌正统小针刀,近两年由于北京华夏针刀厂机器老化,且人工不稳定因素,针刀质量一直起伏不稳,通过研究院调研及广大针刀同仁的及时准确反馈,研究院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及整改方向,研究院及时的更新了机器,调整了针刀材质,同时邀请了针刀圈内的大家对针刀杆的光滑度、针刀刃的锋利度、针刀坡的饱和度进行了反复的临床试用,针刀厂根据圈内大家对针刀的宝贵建议及意见进行了整改,现以朱汉章教授发明针刀的本质及原理生产出中医讲究的“中”即不那么锋利、又不会钝,澳大利亚吴才华博士讲的太锋利的刀就没有手感,达不到治疗的效果,卢胜春院长讲的太过锋利的刀听不到切割筋膜得声音,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段朝阳老师说的太锋利的刀,治疗时失去了针刀本身治病的原理了,还有很多专家给出的宝贵建议,本次汉章针刀全新版不卷刃、无毛刺、坡面光滑,针刀包装盒背面印有朱汉章教授之子朱秀川院长头像,请广大针刀同仁认准正品。

澳大利亚吴才华教授临床使用汉章针刀

实战专家卢胜春教授临床使用汉章针刀

兴化许振南教授临床使用汉章针刀

精细解剖专家段朝阳教授临床使用汉章针刀

以上是部分针刀专家试用新款汉章针刀剪辑

人体信息线路针刀内科学是针刀医学原理与计算机学的融合结晶,对诊疗慢性病内科疾病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巧有着指导及实践作用,对广大针刀人提高针刀技能有深远的意义。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了针刀的起源、定义、四大基本理论和六大组成部分。中篇为临床部分,主要介绍了针刀治疗效果好的临床各科疾病余种,分别从概述、有关解剖、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依据的理论、治疗(针刀、药物)等方面进行阐述,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针刀治疗疾病的体系。下篇为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概况,收载了近5年来有关针刀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近60余篇。

“小针刀治疗是一种闭合手术”、“小针刀疗法是闭合性手术疗法”。“小针刀是将针刺疗法的针与手术疗法的刀溶为一体”,因此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小针刀便成了“旅行闭合性手术的微型手术器械”。实施开放性手术(明视下进行,有切口需缝合者),必须解决止痛、止血、生命安全、感染和人体解剖等问题。而闭合性手术是在盲视下进行的,除了要解决开放性手术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结构问题。要了解人体精细、甚至微观的解剖,动态解剖、立体解剖和体表投影解剖。每位实施针刀闭合性手术的医生,对针刀部位的解剖必须熟悉。要熟悉体表标志、主要器官、血管、神经的投影,解剖层次以及动态下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位移。只有掌握这些解剖知识,再加上正确的诊断、熟练、规范的针刀操作,才能做到胸有成竹。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二篇:上肢第三篇:脊柱第四篇:下肢

39元

《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这本书每一病种按范围、术语和定义、诊断、针刀治疗和针刀术后手法治疗等体例编写。其核心内容在于对每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针刀治疗操作进行规范。全书从点、线、面的立体病理构架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制定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针刀基础术式,将针刀治疗从“以痛为输”的病变点治疗提升到对疾病病理构架整体治疗的高度上来,对规范针刀治疗部位有重要意义。同时,以人体解剖结构的力学改变为依据,阐述了每一支针刀治疗全过程,包括定点、定向、针刀手术入路、针刀刀法,规范每一次针刀的治疗点,针刀治疗范围及其疗程,使针刀从盲视手术变为非直视手术,可从源头上杜绝针刀医疗事故的发生。

25元

医院销售各类医疗器械,如有需要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