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脐带血治疗脑瘫安全有效给ldquo [复制链接]

1#
北京正规雀斑医院 http://pf.39.net/xwdt/210304/8713959.html

由于婴幼儿期的脑处于发育最旺盛时期,脑的可塑性强,代偿能力强,接受治疗后效果好,因此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和治疗十分重要。早期发现异常,不等于一定急于做出脑瘫的诊断,但应早期进行干预。有作者认为出生后6个月到9个月做出诊断为早期诊断,一般认为最迟应在1岁左右做出诊断。只有及早进行针对性地促进正常发育,抑制异常发育的康复训练,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诊断脑瘫的五个要素

01

运动发育落后或异常

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两方面。

正常小儿运动发育的特点和顺序是:头尾方向,即自颈椎向胸椎、骨盆进行,从卧位向坐位、立位发育;近位向远位发育,俯卧位时肩支撑向肘、手支撑发育;总体运动向分离运动发育;由反射向随意运动发育;由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连续不断地发育。

正常儿童随着月龄和年龄的增加,每一年龄段的运动发育会遵循上述规律而达到一定水平。如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而不跌倒;8~9个月时会爬,双上肢或下肢交替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时能行走。

精细运动检查可通过手的握持进行判断。新生儿时是握持反射,3个月时是尺侧握,5个月是手掌握,6~7个月是桡侧手掌握,8个月是桡侧手指握,10个月以后可完成抓握动作,然后是有目的的使用手。脑瘫患儿运动发育不能按照正常规律,达到上述同一年龄段运动发育的水平。

02

肌张力异常

通过被动运动,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肌张力。

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握住小腿摇摆其足,通过观察手和足的活动范围判断肌张力。还可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判断,关节活动范围大,说明肌张力低,反之肌张力高。可通过“围巾征”、股角、窝角、足跟触耳试验、足背屈角、“牵拉试验”等进行判断。

脑瘫患儿多有肌张力的改变。痉挛型脑瘫以屈肌肌张力增高为主,表现为“折刀式”。手足徐动型脑瘫早期肌张力多不增高或表现为减低,随着年龄增加呈现静止时无明显增高,有意识活动时则增高。强直型屈肌和伸肌肌张力均增高,表现为“铅管状”或“齿轮状”。共济失调型肌张力多不增高或可能降低。

03

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异常姿势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和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

姿势是无意识的、稳定的,表现一定的位置关系,反映肌张力、中枢神经系统状态,为运动做准备。

脑瘫患儿俯卧位时主要表现为臀高头低,不能抬头或抬头困难,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或双上肢内收、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也可表现为一侧异常或两侧非对称。仰卧位时可能出现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也可能头后仰,下肢伸直,角弓反张。

肌张力低下时可能呈青蛙状。由仰卧位牵拉成坐位,正常儿童4~5个月时头即不明显后垂,两上肢能主动屈曲。脑瘫患儿可表现为躯干拉起,但头后垂;一侧伸直,足跖屈;双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

一侧上肢正常呈屈肘动作,另一侧则伸直;牵拉时不经坐的过程直接成为直立姿势;头极度后垂,脊柱背屈。直立悬空位时,双下肢内旋、伸直、尖足、两腿交叉呈剪刀状。直立位时,下肢不能支持体重,躯干前屈头后仰,臀后倾,双下肢屈曲成X形或膝反张,足尖着地。手足徐动型主要表现为姿势的不对称、不协调和不稳定以及不随意运动。其他各型很少单独出现。

04

反射异常

反射异常主要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各类平衡反应延缓出现。痉挛型脑瘫可表现为深反射活跃或亢进,可能引出踝阵挛及病理反射,但小年龄组主要观察反射的对称性。

综上所述,脑瘫的主要特征是:

①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

②某种固定的运动模式;

③抗重力运动困难;

④分离运动困难;

⑤发育不均衡;

⑥肌张力不平衡;

⑦原始反射残存;

⑧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

⑨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05

辅助检查

头部影像学检查

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脑瘫患儿不必进行CT检查,但需要明确是否存在脑畸形、脑积水、硬膜下血肿,明确脑损伤的部位、脑萎缩的程度时需要进行检查。痉挛型脑瘫常在额叶、顶叶有低密度区,侧脑室扩大或中间部异常。但这些均不是脑瘫的特异性表现,与病型、病情、病因、合并症有关。

手足徐动型脑瘫较少发现CT改变,可能与脑细胞变性较轻、基底节区明显色素沉着,CT目前尚不能显像有关。手足徐动型与痉挛型的混合型脑瘫可见第三脑室扩大和侧脑室扩大。共济失调型脑瘫表现为第四脑室扩大及小脑低密度区,亦可见小脑萎缩。二者同时存在时可出现痉挛的表现。

06

早期症状

小婴儿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但都有运动发育落后、四肢运动不对称、肢体和躯干过硬或过软、非对称性姿势、手口眼不协调等。

美国脑瘫患儿有75万,患病率大约2.5‰。日本脑瘫患病率1.5‰,丹麦2.08‰,挪威2.34‰,英国1.8-5‰;在中国0-6岁儿童的脑瘫患病率为1.8-4‰,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有资料报道:目前我国约有77-万脑瘫患者。

一般脑瘫出生前因素占15-20%,围生期因素占60-70%,出生后因素占15-20%。窒息、低体重儿、重症*疸为脑瘫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

很多人以为,随着医学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脑瘫的发病应该会减少。而实际上,更多的早产儿、低体重儿因为医学的进步得以存活,加上高龄产妇的增加,我国的脑瘫发病率并没有降低。

脑瘫的主要症状有: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神经反射异常。

脑瘫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或无症状;按运动障碍性质分为痉挛型和非痉挛型;按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结果分为1-5级;按受影响的肢体部位分为单瘫、偏瘫、双瘫和四肢瘫痪。

脑瘫按肢体分类

虽然出现了多种新技术帮助脑瘫患者的治疗,但目前脑瘫还主要依赖于康复治疗,大部分患儿还需要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脐带血治疗脑瘫:

给“慢天使”一个新的希望

近年来,脐带血在脑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领域取得一定成效,为这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吕海侠教授在细胞移植期刊(CellTransplantation)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其结果显示脐带血治疗组患儿的症状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这项临床研究入组了54名患儿,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的27人在大约一个月内接受了4次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单次细胞量为5x10^7,每次间隔7天),而对照组的27人输注的是0.9%生理盐水。两组受试者均同时接受基础康复治疗。

完成输注治疗后,54名患儿分别在3、6、12、24个月的时候接受随访观察。

表1临床试验开始时患者统计学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脐带血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入组情况是均衡的。

无论是患儿的平均年龄和不同年龄区间分布,还是出生体重、早产儿占比、男性占比、临床试验前已接受康复治疗的患儿占比,两个组之间都无明显差异。

表2不良事件记录

不良事件是受试者在接受治疗或研究时所发生的、未能预见的医疗事件,与所用药物或治疗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从此项临床试验的不良事件记录来看,两组患儿发生的不良事件大部分都是轻微级别,无严重不良事件,脐带血输注治疗脑瘫是安全的。

图1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评分(GMFM-88)的结果显示,脐带血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4次随访的差异明显(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进一步扩大差距的趋势。

图2粗大功能评分分项改善情况

从粗大功能评分分项改善情况可以看出,相对于安慰剂对照组,脐带血治疗组的行走、跑跳、爬行屈膝等功能改善更加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进一步扩大差距的趋势。而站、坐、躺和翻身功能同样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图3综合功能评分改善情况

综合功能评分(CFA)结果表明,脐带血治疗组同样显著优于对照组,4次随访的差异明显(P0.01),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进一步扩大差距的趋势。

图4综合功能评分分项改善情况

从综合功能评分分项的结果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脐带血治疗组的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于安慰剂对照组有更加明显的改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进一步扩大差距的趋势。

除了GMFM-88评分和CFA评分的明显改善,脑电背景活动减慢的患者在接受脐带血输注治疗后,研究者也观察到弥漫性慢波活动的减少。

总的来说,吕海侠教授这项为期两年的临床试验证实了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瘫是安全的,效果也非常显著。脐带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瘫等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值得我们期待。

实际上,在国外也有大量类似的研究开展。仅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临床试验数据信息库(clinicaltrial.gov)上登记的脐带血治疗脑瘫临床试验就有19个。

美国杜克大学Robertson临床和转化细胞治疗项目的首席医学官兼科学家JoanneKurtzberg一直是脐带血应用领域的先驱,她主持了一项自体脐带血治疗脑瘫的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s注册号:NCT)

低剂量组高剂量组

治疗1年后A:GMFM-66改变,B:PDMS-2改变,C:大脑连接改变

同样为期两年的这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脑瘫患儿的改善情况与脐带血输注剂量存在一定关系。剂量超过每公斤2.5x10^7的受试者,静脉输注自体脐带血一年后的恢复情况超出了预期,运动功能获得改善。

而吕海侠教授的这项研究中,脐带血治疗组输注了4次,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量合计达到2x10^8,剂量也更接近于Kurtzberg教授所开展研究中的高剂量组。

此次临床研究,如果研究者能再将年龄因素、接受治疗时的体重因素结合分析,也许将对其他学者的研究更有启发作用。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美国一位10岁的脑瘫患儿Patrick在接受了自体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后,成功的恢复了健康。他所参加的正是Kurtzberg教授的这项临床研究。

点击图片,了解Patrick的故事

在国内的广东省脐血库,有11名脑瘫患儿接受了自体脐带血干细胞输注并配合康复治疗,这些患儿的自主运动、智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明,脐带血及干细胞治疗脑瘫是安全且有效的。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相信脐带血及干细胞在脑瘫中的应用还可以更加完善,比如通过优化治疗策略、结合其他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脑瘫患儿的康复程度。

让每一个来到人间的天使不再有缺憾,是我们的梦想。

“慢天使”的翅膀,需要医学界的共同努力。

生命伴客

生命伴客集团是以北京中科院为技术依托,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院校优势学科从事干细胞及免疫细胞研发与临床应用的健康管理平台。集团目前拥有多名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顶级专家团队从事干细胞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搭建国内领先的干细胞技术研发平台、自主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联合创建多个标准细胞医学实验室。集团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全身抗衰老、慢病细胞干预、两性生殖抗衰及功能提升和亚健康状态管理及干细胞衍生医疗级美容护肤产品等。医院(原北京医院)、*事医学科学院、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医学转化中心、上海美丽人生、医院、华南理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单位紧密合作,在国内持续推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产业化,将新技术向临床转化落地,让前沿科技成果服务于民、造福于民。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