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诗人被宣告死亡了,海子、骆一禾、顾城都一一离世。
在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佟大为焚烧诗稿的那一幕可以让人遥想那个诗歌的黄金时代。
拜金来了,但诗人真的死了吗?并没有。
诗人,有很多,所谓的被边缘化,只是一个新常态,在我看来,诗歌是隐秘的狂欢,你把它变成样板戏就不对味了。诗歌的被中心化,未必是好事儿。
今天我想聊聊诗歌的巨大功用,那就是让平庸的生命免于绝望和自杀,甚至一不小心还真成了诗人了,诗人有钱并不是坏事。
我想以余秀华、木心、当代工人诗人和海子为例来做说明,最后再用我的亲身体验做补充。
她不安静,是诗歌让她安静
而诗歌是什么呢,……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余秀华
余秀华
余秀华说她并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有过不甘,也会泼妇骂街,她说自己是“云里写诗,泥里生活”。
我认为,这才是一个诗人应有的本相。千年之前的陶渊明不也是如此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余秀华)
诗人,首先是有情有欲的人。
余秀华希望别人专注她的诗,但大众常常从脑瘫、农民、丈夫常年在外这些猎奇的字眼里挪不开。也罢,在消费了这些之后,最后尘埃落定的还是她的诗歌。
余秀华的诗歌谈不上多伟大,但不酸不腐,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她坦白地写自己的世界,给人无限的回味与反思。在有限的时空里,诗歌连结了无限的时空。
我无法想象,不写诗,如何美丽地渡过那些空空如也的日子,如何在心里憋屈的极限后不去做傻事。
没有诗歌,我觉得她早就疯掉了。
因为,诗,是血书,把最隐痛的化成不朽的文字,宣泄情感,化魔鬼为天使,即使苍白如死鱼腹的生命,在诗里也会升华出它的壮美。
我刚刚在诗社的群里和大家说:
诗歌有很多说不清的隐秘,看不懂不要紧,关键是看着有感觉,觉得美,有力,不空,不假。至于能读出什么,不必强求。
因此,一味说诗人死了的一些人,多半是有凭借诗歌求名利的想法吧。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