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暴打妻子的李阳借家暴人设复出受热捧,拿什 [复制链接]

1#

在一家游泳馆门口,一名女子被车撞倒、来回碾压了三次,导致脑袋变形,不治而亡。

而驾车者,是她的男友。

另一边,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借着“家暴男人设”成了大网红。

他点赞了所有说他家暴的评论:

甚至拍“家暴用英语怎么说”的视频,如今已有93W+粉丝,学校也生源不断。

这几年,新闻报道恶劣的家暴事件频出,从未断过。

美妆博主宇芽发布电梯监控,她被男友拖拽、毒打;

藏族姑娘拉姆在直播时遭前夫纵火,被活活烧死;

西安一高管当着孩子的面,对妻子扼颈、抱摔、殴打;

脑瘫诗人余秀华被男友“抽了上百个耳光”、“掐我脖子”……

但这些,也只是冰山一角。

家暴的恐怖,远超文字。

而那些带血的拳头,或许正落在我们身边人的身上。

家暴就在我们身边

全国妇联曾发布数据:

中国2.7亿家庭中,约30%的妇女都是家暴的受害者。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正在遭受丈夫的殴打。

央视的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事》,曾经扒开了那些血淋淋的事实。

有一个主人公叫李翠翠,年轻时非常漂亮,和男友商量婚期时,两人发生了口角。

男友便挖掉了她的两颗眼球。

几年后,盲人李翠翠终于遇到了愿意娶她的人,一个大她16岁的老男人。

新婚之夜,丈夫告诉她,他其实有一个处了多年的相好,对方不能生育,但他想要一个亲生骨肉。

刚出狼窝又入虎口,李翠翠只是一个生育工具。

婚后,她对丈夫百般讨好,但对方一有不顺,就对她拳打脚踢,哪怕在她怀孕的时候,并说:“你要是把我的小孩摔掉了,我就要你的命。”

孩子出生后,李翠翠没有了利用价值。

丈夫家暴起来便更无忌惮,甚至把农药端到她嘴边、斧子递进她手里,逼她去死。

有的受害者,则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忍受着精神暴力。

纪录片里,有一个丈夫把篮球用白布包起来,上面写着“我要打死XX(妻子的名字)”。

他每一天都在阳台打篮球,边打边喊“打死XX”。

长年累月下来,他的妻子只要看到篮球赛,或是听到球体落地类似的打击声,都会陷入极度的恐惧。

性暴力同样常见。

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的创始人王行娟曾说:80%的受害者被家暴后,还要忍受躯体上的暴力。

纪录片中有一个受害者就是这样。

她长期被丈夫要求陪看成人影片、并且照做,否则就会遭受毒打。

后来,她因此得了严重的妇科病,一个人偷跑到北京做了手术。

没几天,她的丈夫追了过去,不管她的伤口感染,当着2岁孩子的面,“折磨了我三次”。她说:

“他打我的脸,我可以报警,但是他打我的地方,我说不出口,我甚至没有向别人展示的勇气。”

这样的暴行,伤害她们的身体、摧毁她们的自尊,进而形成了难以消解,也难以启齿的心理折磨。

为什么不离开?

每当出现家暴新闻,总有人高喊“快逃”、疑惑“为什么还不离婚”。

但事实上,难以逃离,才是家暴的真正恐怖之处。

妇联曾发过相关数据:

平均在遭受35次家暴后,受害者才会报警。

在第一次求助之前,受害者遭受暴力的时间,最短3年,最长40年。

有很多受害者的答案都是:为了孩子。

在西安高管家暴事件中,受害者就说:忍,是为了有个完整的家庭。

哪怕在被丈夫摔打时,她也强装镇定地安慰孩子:“宝宝不害怕。”

《调解现场》节目中有过类似的桥段。

施暴的丈夫下跪认错,妻子坚持要离婚。

但看到女儿画的一家三口,她还是心软了,回归了家庭。

显然,孩子是受害者的软肋,也成了施暴者的砝码。

哪怕能抛开给孩子完整家庭的执念,家暴受害者依旧难以逃出牢笼。

心理咨询师张春说,他经手的案例里,%“这是家暴吗?”

身处亲密关系里的当局者,往往容忍度更高,也会不由自主地忆往昔甜蜜,甚至自我攻略。

这一点,能够很洒脱地说知道杨槠策“有所图”的余秀华,也没能幸免。

在被多次家暴后,她才决定曝光对方的恶行,第一句话却是:其实他对我很好。

在另一方面,家暴往往不是突然发生,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循序渐进的。

有研究表明,“暴力周期”有3个阶段。

第一阶段:紧张关系。

出现争吵、推搡,为避免冲突,受害者往往会顺从、妥协。

第二阶段:暴力发生。

而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暴力行为,施暴者常常会进行情感绑架。

杨槠策就是典型。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把一个爱她的人逼着动手打人,真的是我一个人的错吗?”

第三阶段:忏悔和解。

被家暴后,宇芽每次都会收到男友的短信轰炸。

其中充斥着:道歉、悔恨、示爱、讨好、画饼……

杨楚策也在直播间表演自扇耳光,令人不寒而栗:

事实上,“自虐”,正是施暴者换取原谅的惯用手段。

评论区有不少观众就被“骗到”了,对他表示关心、心疼。更何况受害者呢?她们就是这样,被情感绊住了离开的脚。

但这些承诺,其实只是新一轮家暴的开端。而后,暴力周期不断循环、暴力强度不断升级,循环往复……直到一方放弃关系。

但放弃关系的后果是什么呢?

宇芽收到男友的威胁短信:“妈老汉也逃不脱”、“开战”。

离婚后,李阳开始家暴女儿,前妻只能在网上谴责他,无能为力。

拉姆上诉到法院两次,才得以离婚,然后被前夫活活烧死。

一如《厌女》中所说的“复合杀人”:

“要求复合而被拒绝,男人会勃然大怒,为了不让别人得到这个女人,便杀掉她,因为杀人是占有的终极形式。”

当临界值被突破,有的受害者会选择以暴制暴。

丈夫递到手边的斧子,李翠翠没用来自杀,而是砍向了丈夫。

她也因此,成了众多“监狱里的妻子们”中的一个。

也有受害者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对施害者产生更强的情感依赖,心理变得扭曲。

这很荒唐,但很真实。

在河南洛阳地窖性奴案中,6名妇女被一男子囚禁,做性奴、卖淫赚钱。

其中有2名受害者,在受害期间为男子争风吃醋,甚至协助他作案,只为得到他的偏爱。

这种病态的心理,被心理学家称之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它让无数受害者忘却自我,在泥潭中难以自拔。

*注: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在最后·

在家暴家庭中,有一个角色常被我们忽略——目睹儿童。

其实目睹的危害,并不亚于直接遭到暴力。

有一个目睹儿童的原话,让我非常痛心。

“我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边都要害怕,跟着妈妈会害怕爸爸将来不管我,跟着爸爸又怕失去妈妈。”

而且因为从小言传身教,家暴很有可能代际传递。

有研究表明:

生存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成长之后使用暴力的概率比一般孩子高15倍。

李阳的前妻曾在采访中哭着展示了一幅画:一个张牙舞爪的人,掐着一个泪流满面的人。

这是女儿在目睹了她被李阳家暴后画的。

女儿当时三岁半,对她说:“我可以用筷子和剪刀来保护你,我可以杀了爸爸。”

真实的极端案例也发生过。

在今年的大年初三,一个儿子因为不忍母亲被家暴,开车撞死了父亲。

有心理学家得出过结论:

家暴者目的,是通过各种暴力方式,让被施暴者产生恐惧,来满足他们变态的畸形心理。

罗翔老师也曾说:“彼此尊重,才是解决家暴问题的破局之道。”

而非受害者做小伏低。

真正的爱不会滋生暴力的魔鬼,爱也永远无法洗刷暴力的罪名。

反抗暴力、脱离施害者,才能拥抱新生!才是真正的为了孩子!

对家暴坚决零容忍!点赞转发出去,受害者需要我们的声援,社会需要我们的声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