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为什么选择成了一名儿科医生5澎湃 [复制链接]

1#

原创黄志恒儿科黄哥黄医生收录于话题#医路历程9个

目录

许多朋友读了《我为什么选择成了一名儿科医生》系列,纷纷留言说写的不错,催我继续写。

年7月,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下简称规培)首次在上海试点。那年上海所有医学院校的毕业医院,必须进入规培基地参加规培。这个政策如同一颗炸弹,在我们毕业生中间引起强烈震荡。

医院规培1-3年,临床型博士需要规培1年。如果以前工作过,可以酌情减少培训期限1-2年。规培期间不算单位的职工。规培结束后,根据表现情况,表现好的留下,表现不好的走人。本来毕业就可以留院的,被规培搅黄了。

医院是规培基地,医院的毕业生来规培,比如六院儿科医医院规培。听说外地医院规培生待遇很差,工作强度还很大,有的规培医生因过度劳累出现不幸。有的同学无奈放弃了医学,去了公司。医院同工同酬,比较人性化,逢年过节还发慰问品。

终究胳膊拗不过大腿!为了能留在上海,我别无选择,只得报名参加了规培。我是科研型博士,我们单位规定我这样的情况需要规培3年时间。我一个妇产科的同学,也是科研型的博士,医院规培只需要一年,我很羡慕。

当时许多刚毕业的年轻医生对此政策非常有意见,丁香园上关于是否在上海参加培训还是回老家工作的帖子一度热的发烫。医院主管教育的领导也想不通,以前毕业生培训方案不是好好的吗,干嘛要再搞规培呢?

记得一次开动员会,我们那届有个女同学一边控诉,一边泪流满面。我坐在会议室后面,瞅着地面,一言不发。让我谈对规培政策看法时,我打个哈哈过去了。

宝宝心里苦,宝宝说不出。

导师看到我和师弟师妹情绪波动,就做我们的思想工作。后来负责规培的老师也通过不同形式做我们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医院领导答应同工同酬,还可以同本院正式医生一样机会从事科研、申请课题等,安抚我们受伤的心。

这一点,医院点个赞!非常有人情味。不像有的地方医院,对待规培医生非常不人道。医院一直充满感恩,不管别人怎么忽悠,我都不愿意跳槽。

医院发的崭新白大衣,戴上听诊器,在上海做小医生的苦逼生活从此揭开序幕,我工号。《我为什么选择成了一名儿科医生》系列写到这里,我才算称得上一名正儿八经的儿科医生。

我当时规培先从新生儿科开始,接着是心内科、ICU、呼吸科、心内科、内分泌、神经科、血液科、肾脏风湿科、传染科、感染科、放射科、心电图等。每个科室对我都是那么陌生、新奇、兴奋。

进入新生儿病房第一个月,我们这些新鲜血液在括号里,就是主要以参观学习为主,不能开具体的医嘱。

在新生儿轮转的前一天,我听说带教老师是早我一个月进科室轮转的师妹,我这个师兄脸上有点挂不住,强烈要求科室的总住院更换带教老师。医院医院朱荣平朱主任医师当我带教老师。朱医生脾气很好,经验也很丰富。我们俩一见如故,聊的很好,不忙时候我们还一起喝个小酒。现在我们还经常联系,我有次去常州开会,他还请我吃饭。

年底进修生实习结束,他们去聚餐,我们这组留下我值班。我很紧张,盼望着不要来病人,最后还是来了一个新生儿。这个新生儿生在家里了,家人不放心就抱过来让医生看看,其实也没啥。在护士姐姐的帮忙下,我把这个新生儿处理好了。

我院新生儿科在1号病房楼2楼,新生儿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人才济济,学术氛围浓厚,经常有各种讲座。我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吸收着知识的营养。

7号楼位于1号病房楼后面,7号楼2楼当时是复旦大学儿科研究所,许多研究生在那里做实验。

人和人的差别是从下班之后拉开的。

我为了能尽快适应,于是下班时间经常到那里蹭网,查阅资料,或写文章、写课题。

当时女儿1岁多,还在河南老家寄养。我和小宋怕与女儿分开太久对她心理健康不好,就把她从老家河南接到了上海,再难也要带在身边。我在儿研所看书学习,她非常粘着我,像一只小鸟一样叽叽喳喳,非常可爱。等我忙完后,我们一起回到杨浦区火柴盒大的出租房里。

一分辛苦,一分耕耘。我年博士毕业,当年就顺利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1项,我捞了第一桶金,可以用来做一些科研了。医院中了9项国家自然基金,新生儿科中了5项。导师笑着说我,继续把临床学好,规培结束后留下来应该没有问题。

记得年夏天,医院患儿爆棚,门诊量一天要上万了。门诊医生医生起早贪黑看门诊也看不完,非常辛苦,门诊管理部门压力也很大,医院年轻医生去支援门诊。我也报名了,医务科开通了看门诊的权限。

第一次看门诊,说实话,我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

记得门诊那天,我提前把女儿的玩具挑了几个,拿过来准备哄小孩。晚上夜门诊,我点了个号,磕磕绊绊地开诊了。

第一个进来的是个发热的小患儿,家长抱着进来的。小孩子见了我一脸严肃,吓地钻在妈妈怀里,哇哇大哭。为了安抚小孩子,我使出全身解数,甚至拿出玩具,小孩子根本不睬我,哭更响亮了。我开了化验单,家长带着孩子出去了。后面就“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快下班时间,我打电话过去,人家已经在隔壁医生那里看过回家了。

第二个是个老太太,来给孙子配药咳嗽药水的。老太太慈眉善目。她看我有点紧张,就问我是不是实习生吧?我点点头。老太太安慰我说,不要着急,熟能生巧。太感动了。

一回生,二回熟。第三个就诊的是个咳嗽的小孩,我慢慢进入状态。我看了大概半小时,和患儿家长聊了许多。如何预防咳嗽,咳嗽如何吃药,饮食注意事项等等。家长就医体验很好,满意度很高,欢天喜地的回去了。

下夜班后碰到一个年长的医生,他问我看几个,我说3个。他咧着大嘴,笑开了。他一晚上看了50多个患儿。

后面我看患儿越来越多,碰到的复杂疾病也越来越多。

在急诊坐诊的时候,有个事情让我烦了好几天。

那天晚上,有个小青年带个孩子看身上出了几个疹子,但是晚上没有皮肤科。这个小青年非要就诊,预检台护士拗不过他,就让他挂了。

小青年抱着孩子到我跟前,我仔细看了好大会,也搞不清怎么回事。小青年用手指着我破口大骂,说我是庸医,不配坐在这里。我不会和人吵架,气的脸通红。后来,保安师傅来了,陪着笑脸把小青年劝走了。我后面好几天,心里后很不开心,特别是碰到晚上看皮肤病的。

很快,我心里释然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买了好几本皮肤病的书,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有时候门诊碰到有皮肤病的小孩,我偷偷看看皮肤科医生怎么处理的。现在,一些常见的皮肤疾病,我也会诊治了。

门诊上遇到的患儿家长越来越多,大多都是通情达理的,部分和我聊的很投机,还成了好朋友,逢年过节给我发祝福。

我参加了规培,稳定下来了。我和黄嫂在杨浦区租了一个很小的房子,把女儿接到上海,我妈妈也过来帮我看小孩。

我早上不到六点就爬起来赶路公交车,然后坐4号线,到上海体育馆换1号线,下车后做到医院门口。

刚参加工作,又摊上规培,钱少活多,又苦又累。记得有次,因为工资还没有发下来,房租差几天交不起。房东很生气,让我走人。后来家人邮寄了一些钱,交了房租。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要取得真经,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我当年从高考开始就不顺利,到如今又参加规培,人生旅途中各种磨练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宝贵的经历?

那段时间,我虽然辛苦,但是很开心,一家人终于可以在一起,再不分开了。女儿也不用把她爸爸喊成舅舅了,把喊她妈妈喊成姨了。现在生活比较稳定了,贷款买了房子,也在上海安家乐业了。孩子享受着幸福的生活,却不知道他们的父辈创业之艰辛。

规培期间,我轮转了不同的科室,在呼吸科碰到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孩子,在消化科碰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孩子,有时候康复科碰到脑瘫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来自新生儿,尤其早产的孩子。有个同事不怀好意地对我说,这些都是你们新生儿科制造的。我听了后心情很沉重。

孩子不仅要生存,还要有质量。有时碰到早产的孩子,有的地方医疗水平达不到,有的家长不切实际一定要救,最后人活了,后遗症一大堆,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

随着越来越多碰到这样的新生儿,我以后对从事这个专业的念头开始动摇了。

轮转到消化科,我目睹到许多慢性腹泻的孩子,骨瘦如柴,尤其是炎症性肠病孩子,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家长们都很痛苦。

我想起了30多年前,豫东地区,一个农家婴儿因严重腹泻、脱水、酸中毒,奄奄一息。他的医院,儿科医生看了直摇头,建议抱回去,别治了。妈妈抱着他,一路走一边哭。到家后,妈妈不忍放弃,用面粉、红糖和少量盐熬成粥,一边哭啼,一边一口一口地喂这个婴儿。这个婴儿命大,竟然活了过来,这个婴儿就是我。

有次,有个从江西来的慢性腹泻患儿清清,2岁多,每天大便几十次,孩子骨瘦如柴,我是清清的管床医生。当时请了许多专家会诊,治疗好久,始终没有效果。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星期天,空气潮湿而沉闷,清清的父母抱着她,流着眼泪,选择签字放弃治疗。他们的背影越来越小,显得孤单而无助。

他们很清楚,把孩子抱回家意味着什么,我自己更是清楚。

这一刻,悲从中来,盯着他们雨帘中消失的背影,我悲伤涌上心头,泪水盈满眼眶。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一个腹泻也能要了孩子的命!我感到肩旁上千斤重担。

3年规培顺利结束了!我博士学历,临床轮转质量还不错,文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都有,医院工作基本是板上钉钉了。

这个时候,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不想从事新生儿了。因为我对这个专业的兴趣没有以前强烈了,再者新生儿科人才济济,以前的曲折经历让我始终有点自卑。我媳妇笑着说我,你把我骗到上海从事新生儿了,你自己新生儿博士毕业换专业了。

我一直想从事小儿消化专业。我院小儿消化科是个新兴科室,也是国家临床重点学科,主任是黄瑛教授。黄教授当年是同学眼中的“学霸”。年她以上海医科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医院临床技能研究生。在黄教授带领下,消化科如同旭日东升、朝气蓬勃。

我不知道消化科黄教授是否接受我,于是先发了一封邮件探探路,又跑过去毛遂自荐。黄教授笑着说,你这么优秀,你来我们科,我当然欢迎,只要你陈老师同意。陈老师本来不舍得我离开,无奈我软磨硬泡,他看我去意已决,就答应了。他告诉我,到了消化科以后,以前的科研基础就没有了,还要继续努力。我望着敬爱的导师,感激地点点头。

年7月31日,我3年住院医师规培结束,我拿到了合格证书。拿着这张用3年青春时光换来的薄薄的一张纸,我顿时百感交集。

就在我的感叹余音未了的时候,接着又传来不幸的消息。

上海市专科住院医师规培(简称专培)开始了,专培时间还是3年!我们这批刚出规培的学员属于首批专培对象,医院工作必须参加专培,当然也有可能专培结束没有留下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impossibleisnothing(一切皆有可能)。

我又报名小儿消化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又成为一名基地分子了,专培导师是我院消化科主任黄瑛教授,国内非常著名的小儿消化病专家。

左三年,右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怎么就没头没尾了?

我就纳闷了!

原标题:《我为什么选择成了一名儿科医生(5)》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