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爸爸在工地刨生活被女儿嫌弃他用一句话,让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818/d1rrikz.html

因为《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一个叫豆豆的小女孩为全世界熟知。

无论大人小孩,都羡慕她遇到了巴学园,和给予她充分包容、爱与自由的爸爸妈妈。

没想到在中国重庆一户普通人家,也出现了一个幸运的小豆豆。

好父母就是懂得

换位到孩子的视角看问题

“爸爸脏,我不想看他。”

豆豆说出这句话时,没等视频那边的爸爸反应过来,妈妈就挂断了视频。

听到豆豆这样说爸爸,妈妈心里五味杂陈:家里经济压力这么大,爸爸这么辛苦是为了谁?这孩子也太不体谅人了。

越想越气,妈妈没忍住打了豆豆。

豆豆是个脑瘫儿,今年五岁了。

因出生时缺氧缺血导致脑神经受损,她不能像其他正常的小朋友一样早早地说话走路。

豆爸豆妈的学历不高,也没有稳定的收入,豆豆刚被确诊脑瘫时,他们也崩溃过,但这对年轻的小夫妻很快就冷静下来,他们决定扛起生活的重担,好好养育孩子。

为了照顾豆豆,豆妈全职在家,每天坚持康复训练,为豆豆打气、陪豆豆通关。

豆爸几乎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为了豆豆的康复治疗,他跑去河北的工地上打工,一个人当两个人用,非常辛苦,却从不抱怨。

忙了一天的豆爸,显然是疲惫的,但跟豆妈和豆豆视频时,他还是满脸笑容,眼神坚定而温暖。

豆豆被妈妈教训一顿后,发语音跟爸爸道歉,没想到爸爸对豆豆没有丝毫责怪,反而心疼孩子受了委屈。

他认真地给豆豆回复:

“爸爸没有生豆豆的气,因为你没有撒谎,你是一个爱干净的孩子。爸爸身上脏,只是因为工作环境有点恶劣,洗洗就好了。”

让人不禁惊叹,这位在工地上刨生活的年轻父亲,做到了许多家长都做不到的,站在孩子的视角看事情。

豆爸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很少得到家人关心,这让他更加重视家庭,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接下来,豆爸还跟豆豆坦诚:

打豆豆这件事情是妈妈做的不对,希望豆豆别责怪妈妈。

妈妈每天带豆豆也很辛苦,她只是觉得豆爸不容易,不该受到孩子的嫌弃,才认为豆豆做错了。

可妈妈没有想到,幼小的豆豆根本不知道爸爸在做什么,在豆豆的年纪,懂得讲卫生其实是非常棒的,以她刚刚学到的卫生观念去衡量身边的人也是非常正常的。

豆爸理解豆妈教训孩子是因为心疼他,他对妻子说:

“我们要跟孩子好好沟通,孩子现在正是学东西的时候,每个看上去发生的‘小错误’,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前几天央视新闻报道了豆豆一家的故事,网友纷纷表示被这个折翼小天使的笑容和坚强治愈了。

面对镜头,豆妈如是说,豆爸的肩膀承担着很多很多东西,她特别庆幸豆豆有一个好爸爸。

在微博“我豆加油”中,我们看不到豆妈对生活有任何怨怼和绝望,满屏都是她为豆豆的训练加油、为豆豆的进步开心,以及感叹豆豆坚强懂事的视频和文字。

白岩松说,在这一家人的故事当中,我们收获的绝不只是感动,亲子关系是很多父母的大考题。从豆豆的懂事和可爱里,就能感觉到这对父母当得好。

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遗憾的是,许多健全孩子的父母、许多本应更幸福的家庭里,父母给孩子的回应,却常常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

在千变万化的教育场景中,优先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确实需要练习。

邻居家最近发生的一件日常小事,就印证了这一点。

她家孩子淘淘,今年五岁多,是个非常活泼开朗的小男孩。

有一次,淘淘爸爸接淘淘放学的时候,被老师告知淘淘在篮球课上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了矛盾。

宽厚老实的爸爸第一反应就是自家孩子太调皮了,实在惭愧,随即气愤地把事情原委转述给了淘淘妈妈,并做出一副要“好好教子”的架势。

妈妈提醒:“有没有听孩子怎么说呢?”爸爸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淘淘这个最重要的当事人。

在晚间的家庭会议中,淘淘坦言:

“小朋友调皮把我的篮球踢走后,我要求小朋友道歉,就算他不道歉,我也不该去做同样的事情把他的球再踢走,最后那个做法是我错了,前面我没做错。”

妈妈平静地问淘淘,“那你跟老师说,是妈妈让你打回去的,又是怎么回事呢?”

“如果当时不那么说,老师就不让我上课了。”

淘淘忍着眼泪哽咽起来,委屈巴巴地继续说,

“我不想老被批评了,我好不容易进步的……”

幼儿园老师确实会对大班的孩子格外严格一些,初衷是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顺利适应来年的小学节奏,但有时引导方法并不恰当。

看到淘淘头一次这么在意「被批评次数的多少」,妈妈知道他是真的想做好、想被大家认可。

当父母知道是什么在折磨着孩子的时候,就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再处理具象的问题。

妈妈温和地对淘淘说:

“不管你做对还是做错,都不用害怕,爸爸妈妈非常在乎你的感受,说实话很重要。”

后来,妈妈又主动跟老师沟通了淘淘的事,因为她清楚:对向来调皮的淘淘而言,做到自主地在园“求进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凌想老师在《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中说过:父母不仅要看到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还要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他渴求什么,希望得到哪些情感满足。

如果父母的反应不符合孩子的情感体验,那么孩子可能会重复某种不良行为,并且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孩子和父母都觉得自己不被理解,变得越来越沮丧。

只有父母看见孩子,改变了对孩子的方式,孩子的不良症状才会消失。

与孩子坦诚相见

我身边就有一些这样的真实案例:

朋友汤圆妈妈说,汤圆性格内敛,在幼儿园被老师批评后,就不想去园了。

最初妈妈很矛盾:一方面想随了汤圆心意,让她在家里调节好再去;一方面又担心自己过于保护了,无法培养汤圆的抗压能力。

经过思考,汤圆妈妈想起了自己生孩子时的初衷,选择了同频汤圆。

她告诉汤圆,做不好没关系,妈妈也有做不好的时候,不只是妈妈,很多大人也经常做不好,有时候还会被批评呢。

至此,汤圆知道了自己的挫败感并不孤单,原来做不好很正常。

在汤圆不去园的日子里,妈妈每天一早跟汤圆互动,带汤圆去附近的公园放松,晚上陪孩子读性格养成类的绘本。

如此反复,汤圆重新爱上了幼儿园。

汤圆妈妈说,她也不确定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只是尽了自己的能力去呵护孩子、去陪孩子慢慢成长。

无独有偶,另一位稍年长的妈妈也表示自己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好的教育。

在她女儿上初中时,被班主任判定只有上职高的命,当时无力的妈妈恰巧看到了一部叫《垫底辣妹》的电影。

这部讲孩子逆袭成长的家庭教育类影片,使妈妈重拾信心,试图通过电影来触碰孩子、感知孩子。

她向女儿坦诚自己能力有限,帮不了孩子什么,但想邀请女儿一起看看这部电影,或许能一起学习进步,改写女儿被别人判定的命运。

结果,女儿在电影的激励和妈妈的陪伴下,真的考入了大学!

图片来源:电影《垫底辣妹》

之后的很多年里,只要女儿有懈怠,或者产生自我怀疑时,她就会跟女儿一起回顾那部影片,为女儿赋能。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很多时候会显得手足无措。

当我们不知道怎么帮到孩子时,可以向孩子坦诚:有时候父母能力实在有限,但愿意跟孩子一起努力成长。

在孩子心中,不忽视孩子也不放弃自己的父母,就是好父母。

前些天,我在

长江日报看到一则视频:

女儿瘫坐在地上,背靠沙发,非常伤心地哭着“埋怨”妈妈不会做糕点:

“你就不能做一点?但你每次都不肯做啊!别人都笑我的妈妈谁都不如!”

有一些站队妈妈的声音:

“看了视频后,以后没有万能的本事都不敢当妈了。”

“这么小就要去攀比,有点担心长大后会不会太虚荣。”

也有一些从孩子立场发声的家长:

“或许孩子不是非要让妈妈做糕点,她只是不想让别人瞧不起自己的妈妈,她是为维护妈妈而着急伤心。”

“这个妈妈不仅是不会做糕点,更不会的是家庭影响和教育。”

最引我沉思的不是“这位妈妈该不该学做糕点”,而是家长是否推心置腹地跟孩子聊过这件事。

看视频中小女孩哭得撕心裂肺,很显然,这个事已经对她造成了困扰。

孩子的事,都是关乎成长的事,不可小觑。

我们谈养娃说育儿的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选择成长。

只有父母改变了,孩子才会改变,只有父母学习成长了,才会给孩子带来幸福。

趁现在,孩子还小,我们还未老,及时地看见孩子吧!

看见,就是对孩子最深的爱。

作者介绍:

果妈,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家庭教育工作者,擅长研习教育心理学和多种教育方法。养娃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