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连港医院康复之路筑梦故事四大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s://m.39.net/pf/a_5212071.html

近日,医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起了“康复之路筑梦故事”等您讲述征集活动,目前收到很多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投稿,即日起小编选刊部分故事与大家分享。

国家队的日子让从医经历与众不同

医院推拿科医生—赵博

记者见到赵博的时候,他正在给患者进行推拿治疗,气温明明不高,年轻的推拿科医生却已经挥汗如雨,汗水顺着头发脖子流下来,浸湿了白大衣。

年5月,医院承接中国女子橄榄球队队医工作,作为外派医生之一,赵博随队来到南京。队医的一天比运动员们开始得更早、结束得更晚,每天早上7点,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为了让运动员们得到及时的救治,医生们要保证运动员在哪里他们就得在哪里。7月的南京气温飙升,室外温度高达40摄氏度,运动员在场上训练,赵博和同事们也在场上“陪练”。“虽然挺遭罪的,但是和运动员们比起来,这些辛苦就不算啥了,他们都是‘超人’。”赵博说,受伤是运动员的常态,急慢性腰部损伤、肩部撞击综合征、肩部盂唇撕裂、跟腱腱围炎、大腿前后群肌肉拉伤……几乎人人都带着伤,跟腱腱围炎,就困扰着许多运动员。因为运动员每天要进行体能训练,俗称“野马”,顾名思义,就是像马一样不停地跑,对跟腱的韧性要求很高,面对这种运动员,队医会在开练前对队员进行小腿及跟腱的激活性按摩和拉伸,以促进软组织的延展性,并且辅助以肌力效贴,这样能最大限度让队员进行体能训练,在训练结束后,进行冰敷处理,特别严重的给予“GAMEREADY”(冰气压),减缓使用后产生的肿胀和疼痛。队医的工作量和责任很大,只要运动员有空闲时间,就要立马插空进行康复治疗。

运动员用药有限制,大多要依靠物理治疗,每天训练结束,20多名运动员就会分为两组轮流找队医推拿针灸。晚饭后的康复时间,虽然是赵博最忙碌的时段,但也是运动员们最开心的时段,因为能和队医们天南海北的聊聊天,彻底地放松一下身心。

“辛苦归辛苦,但是每周参加升旗仪式的时候,我都心潮澎湃,觉得无比骄傲。”赵博说,那段在国家队的日子,让他感受到了运动员们流血不流泪的体育精神,这让他深受鼓舞,希望有机会还能再次代表医院来到国家队,与运动员们并肩奋战。

从医是工作,更是用爱服务社会

医院住院服务中心负责人王伟

在以康复治疗为主的医院,患者住院周期时常会达到6个月甚至更长。如何在漫长的康复治疗周期内,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让其始终保持积极情绪,最大程度配合康复治疗,这也是医务人员除医术本身之外,同样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作为医院住院服务中心的负责人,王伟和同事们在见到患者和家属的第一眼,总会送上最诚挚的笑容,从办理住院手续、导诊到陪诊,只要患者需要,总会有医护人员陪伴左右。

为了让住院服务更专业化、系统化,在院领导的倡议下,王伟在院内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医务人员、实习医生,驻院护工纷纷主动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王伟一一登记好每个人的服务特长,适宜志愿服务的时间,定期组织专业培训,让志愿者更了解患者所需,从专业上和情感上提供更贴心、更完善的服务。

每半个月一次的“康复大讲堂”,如今每次都会吸引五六十名患者和家属参与,义务讲解康复知识,课后还会播放励志电影,鼓励患者和家属对康复前景始终保持积极乐观。

如今,在王伟的志愿服务记录本上,已经有近60次的志愿服务记录,除了院内志愿服务,他们还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几乎每一次活动的画面都清晰地印在王伟的脑海中。在今年的大连国际马拉松赛中,医院的6位医护人员,凌晨4时就身背除颤仪,骑着自行车参与到马拉松赛事的医护保障中,高度紧张地注视终点前赛道的每一个细节,眼看着近3万人从眼前跑过……这次志愿服务对王伟和同事们有了别样的触动,责任和毅力更是在他们的心里生根,也让他们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又有了新的升华。

每个患儿都是自己的子女

医院儿童康复负责人—齐珊珊

三四岁到十几岁,正是儿童茁壮成长的年龄,如果这期间遭遇了病痛打击,对本人及家庭都如晴天霹雳一般。但对于齐珊珊来说,每天的工作都是陪伴这些病痛孩子度过的,轻者脊柱侧弯,重者脑外伤或者脑瘫,让齐珊珊满心怜悯之余,又感觉身上多了几分责任。

“我的孩子什么时候能醒过来?”“出院之后还能正常上学读书吗?”“会不会影响他以后的生活?”……齐珊珊几乎每天都会被患儿家长这样的问题包围着,也深切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那份期盼。

齐珊珊曾经救治过一个因车祸外伤的儿童,医院时,已经持续昏迷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家长都没奢望孩子能醒过来。但在齐珊珊看来,每一个生命都有健康成长的期待,每一个家庭都有圆满的守望,而她就要尽可能为幼小的生命扫清成长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住院治疗期间,齐珊珊制定了系统的治疗方案,逐步从轻微行动、言语吞咽、肢体动作等方面,循序渐进进行康复。从慢慢睁开眼,到能自主发声;从能简单肢体活动,到能坐立起来,在康复过程的每一天,齐珊珊和孩子都在创造着各种奇迹,也让家长看到一轮又一轮曙光。

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齐珊珊更能真切的感知对于子女病痛的焦虑和无助,医护人员是家长最大的期待。齐珊珊也用身上的责任和心底的热情,给患儿父母莫大的安慰。每个患儿在住院期间,齐珊珊都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记得起他们的爱好,并运用到康复治疗中。因为她把孩子都当成自己儿女一样,只要能让孩子康复,不计任何付出与回报。她的手机号,每个患儿的家长都知道,7*24小时随时拨打,让家长踏实的声音都会在电话那头响起。

记者:李元臣宋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