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脑瘫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会用右手的脑瘫女孩妮妮,在家门口治 [复制链接]

1#

中午时分,天气炎热,妮妮(化名)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家中午休,而是在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楼旁边的空地上开心地玩耍。在一旁陪伴妮妮的爷爷看了看时间,“12点55分,门诊准备开门了”,便起身带着妮妮来到二楼的儿童康复中心,准备带妮妮接受“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mcimt)”治疗。不久前,该项目荣获年上海市“社区卫生特色服务项目”。

“妮妮,你好,我们又见面了!”中心康复主管技师钱佳凤看到妮妮后,亲切地跟她打招呼。过了一会儿,康复中心门口陆续来了许多小朋友和家长。经过体温测量、流行病学调查后,小朋友们被带入了治疗室。“来参加我们这个项目的小朋友,多为2-8岁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者,会因患侧上肢肌力、感觉、协调及手精细运动功能减弱而减少患手的使用,形成‘习得性废用’。”钱佳凤介绍道。

来到治疗室后,医生先给妮妮做上经络导频治疗仪和脑循环治疗仪,开始了共40分钟的理疗。理疗结束后,爷爷带着妮妮来到了语言治疗室。“妮妮,你看这个是什么呀?对,是2个苹果和1个桃子,能不能请妮妮把老师说的水果和相对应的数字进行连线?”与这里的许多小朋友一样,妮妮接受的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mcimt),在原有诱导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对塑形训练方案和限制健肢时间方面做了改良。“我们主要是给患儿健侧肢体戴上连指手套作为限制性器具,让患肢进行每天1小时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相关的训练活动,每周5天,连续12周为1个疗程,以此强迫患儿使用患肢,克服‘习得性废用’。”另外,该疗法通过在训练中加强与患者的对话交流,对患者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我们改良过后的方案更容易被治疗师掌握,也容易被小朋友和家长接受,同时能较好地应用到家庭康复中,节省了医疗资源并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钱佳凤介绍道。

年,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入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儿童康复协作网,同年启动“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mcimt)治疗偏瘫型脑瘫”项目。作为项目开始后的第一批参与者,2年前,1岁多的妮妮患有脑瘫,右侧肢体肌张力高,日常生活基本靠左手,被家长送到中心进行治疗。现在,妮妮的右手“松解”了许多,能够在正常生活中使用,其语言交流和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妮妮很喜欢来这里,基本上每次都是第一个来报到。”钱佳凤介绍道。

从语言治疗室出来后,妮妮开始进行精细运动训练。治疗师给妮妮的健肢左手戴上连指手套,引导她运用右手进行串珠子、插拔小木棒、写字等2-3个精细运动训练动作。下午3点,钱佳凤开始与妮妮做她最喜欢的反应式情景互动。“妮妮,我们今天来玩烟花游戏好不好?你在屏幕上把看到的烟花依次点一下……”几个互动小游戏后,妮妮非常开心。“每完成一项,屏幕会显示分数,我也会给她鼓励,孩子有兴趣,治疗效果也会提升。”钱佳凤说。

完成一整套康复训练的妮妮,在跟医生们道别后,跟随爷爷离开。“我们还会指导患儿家属进行家庭康复训练,巩固院内治疗效果,提高患肢在日常生活中如进食、洗漱、穿衣等训练,让患肢充分参与到日常生活中。”一个疗程结束后,中心采用gmfm(88项)、儿童生活功能评估量表对患儿进行疗效评估。医生根据评估结果为患儿制定下一步训练计划,做到精准化、个体化康复。

作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年与医院康复科合作,成立儿童康复基地,主要承担辖区内0-6月高危儿童gms评估及早期干预,脑瘫、发育迟缓及特殊肌病(sma、bethlem等)患儿的评估与治疗,开设项目有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言语训练、家庭康复指导及中医康复服务。“截至年3月,我们采用mcimt疗法为名脑瘫患儿进行了康复训练,治疗有效率达91.67%。”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科长吴怡说道。

治疗初期,妮妮右手握得很紧,抓不住笔。“你看,现在妮妮已经能用右手写些简单的数字,还能右手吃饭、刷牙。”最近,妮妮的妈妈还向钱佳凤询问了能否让妮妮学些特长。“家长觉得孩子治疗得蛮好了,想让孩子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培养点爱好。我推荐她可以试试架子鼓,锻炼协调功能。”钱佳凤看着妮妮离去的背影,欣慰地跟记者说道。

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肢体痉挛、功能障碍等症状的治疗存在时间分散且疗程长、费用较高等问题。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改良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和家庭康复相结合,让患儿在家门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看到孩子们日益灵活的双肢和家长们舒展的眉头,我们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这是中心康复科医务人员共同的心声。

■文张捷■图张捷受访者供图

■栏目责编冯琪

■栏目主编代启应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